2022-06-09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即众所周知的高考已于6月7日拉开帷幕。高考是一年一度的重大事件,众多青年学子即将通过这场考试进入大学校园,实现人生梦想。对于莘莘学子来说,高考不仅是青春成长之路一次必不可少的检验,而且对他们的人生转折也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因此,作为与中国青年群体密切相关的一件人生大事,高考总是会以某种形式出现在部分国产青春片中。
梁君健与尹鸿两位教授在其论文《怀旧的青春:中国特色青春片类型分析》中对青春片做出过如下定义:“青春片,广义上来讲,是一种电影题材,一种对于青年岁月、青春生活、成长主题的或乐观、或悲观、或写实、或戏剧化的表达;而狭义上来说,则是一种类型,一种基于一系列具有共性的能指符号对青年人成长过程中的冲动、叛逆、错失、莽撞和迷误的驯服、救赎和引导。”
国产青春片很好地体现出了上述概念中所展示的特点——往往以某些元素和艺术手法来展现对于青春的美好怀旧。高考是国产青春片中的重要元素,也是国产青春片区别于其他国家青春片的一大特征,在青春片中发挥着提供环境、凸显主题的功能。高考于个人而言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于国家和社会而言则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对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同年代的高考情况虽有不同,但无疑的是高考已作为一种集体记忆深深扎根在广大青年的青春记忆中。
1952年至1965年,是高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阶段,新中国选拔人才的方式逐渐进入了统一的轨道。1978年,与改革开放这一时代壮举相平行的是, “自愿报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高考制度再次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广大青年面临着新的人生选择。
江海洋于2009年导演的电影《高考1977》关注高考制度刚刚恢复的这一关键时间节点,是众多有关高考的国产青春片中颇为特殊的一部,该片曾获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提名及最佳编剧,第13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第10届长春电影节金鹿奖等荣誉。影片颇具时代性和伤痕意味,通过对国营农场青年选择高考心路历程的描写,展现了当时青年所面临的时代伤痕与人生选择。

影片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农场青年陈琼与潘志友是典型的代表。陈琼的父亲在特殊时期被认定为历史反革命,因此在1977年高考制度逐渐恢复时她仍旧心有余悸。她想要参加高考,但因父亲的成分问题而陷入剧烈的思想挣扎,最终是在朋友和师长的帮助下转变思想并成功参加了高考。潘志友则与农场中大多数青年的选择相反,他虽然参加了高考,但他的目的只是为了把陈琼送进考场,最终是在农场场长老迟的影响下选择扎根农场。可以这样说,影片中的陈琼与潘志友是当时广大青年的缩影,展现出了时代过渡下青年群体的整体样貌。
影片重访了这一特殊的历史时间点,唤起了一代人关于高考的记忆与青春的伤痕。虽然部分人的青春时光因特殊的历史原因在一定程度上被虚掷,但编导并不想一味地使影片传递一种哀伤的情调。因此,在处理某些有关高考的场面时,导演有意使用艺术手法将高考浪漫化处理以此传递出一种希望——伤痕确实存在,但光明也总在前方。青春别离与成长困惑
像《高考1977》这种以高考为重心并严肃探讨时代过渡下青年个体命运的影片在整个国产青春片序列中占小部分,在大部分有关高考的青春片中,高考发挥着建置情节与提供背景的作用。
在影片《盛夏未来》与《遇见你真好》中,主人公的复读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而在《青春派》《全城高考》《老师·好》等影片中,高考又为青春提供了一个校园环境。高考与成长以及爱情等因素结合在一起,为影片的主题服务。

高三的学生大多处于16-18岁这一年龄段,身份正逐渐从青年向成人转变。他们往往会面临两种处境,一是身份转变过程中向青春告别的伤感,二是青春个体在原生家庭和懵懂的爱情中受到的创伤,这两种处境往往会成为国产青春片的主题。
影片《青春派》中高考前的成人礼与毕业照的拍摄,使主人公以一种仪式化的方式完成了从青年向成人的过渡,主观式旁白的使用又不断地强化着青春告别时的伤感。在与青春告别这一点上,章笛沙导演的《最好的我们》颇具巧思。影片将过去的校园青春时光与现在的成人生活相交叉,通过“过去”与“现在”的对比来确定青春已经逝去这一事实并表达了对于校园青春的怀念。

影片《全城高考》与《最好的我们》中主人公分别因“高考还是出国”、“专业选择”等问题而与父母产生矛盾与隔阂。陈正道导演的《盛夏未来》主人公陈辰因意外发现父母离婚的事实而故意在高考考场上擦掉答题卡上已经填涂好的答案,只因复读会使父母继续维持夫妻关系的假象。该影片在处理成长困惑这一主题做得最好的地方在于,导演使陈辰在高考备考过程中直面父母离婚的事实,把她放置在一种撕裂的处境当中,展示出成长的困惑。
因身份转变过程中缺少处理感情的经验,国产青春片也会展现青涩的少男少女面对感情问题时所流露出的困惑。张馨导演的《Hi,高考君》一开始就展现了高考前少男少女之间的情感萌芽所面临的来自师长的巨大压力,男女主人公在高考与爱情之间摇摆煎熬。此外,除了外在的压力,青春片中高考前的男女主人公也会面临着内部情感关系的不确定性与怀疑,承受着因不成熟所带来的爱情创伤,影片《盛夏未来》、《高考那年遇见你》便很好地展现了这一点。

除了上述影片之外,像郭帆导演的《同桌的你》、张一白导演的《匆匆那年》以及《左耳》等青春片也同样将高考与成长、爱情元素相结合,展现着青春个体在身份转变过程中所面临的爱情创伤与成长困惑。
高考景观与师生情谊
与高考有关的青春片有着鲜明的视觉表征,影片中展现出的不同的高考景观是国产青春片的独特标识。这种高考景观可分为以下几种:讲课场景、高考标语、高考倒计时、背诵场景、年份字幕、录取字幕等,这些景观不同程度地分布在《遇见你真好》《全城高考》《盛夏未来》《老师·好》等青春片中。
青春片中高考景观的呈现,一方面有助于还原真实的现场环境给观众带来更为沉浸的观影体验,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于集体记忆的再现,唤醒观众心中的怀旧情结进而最大限度地使观众完成对影片的认同。

因为高考景观具有上述作用,有时它也转化为一种叙事策略,成为片方获得较好口碑与市场表现的手段之一。据猫眼专业版显示,2019年3月上映的《老师·好》斩获3.55亿票房,2021年7月上映的《盛夏未来》在疫情大环境下累计票房达到3.86亿元并获得“内地影史七夕节青春片票房冠军”的荣誉。
在中国广大青年群体中,师生情谊是高考经历不可磨灭的青春记忆。因此,与高考有关的国产青春片便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教师形象的塑造以及师生之间情感关系的展现。在部分影片中,师生情谊首先是以一种“斗争”和“误解”的方式出现的。《老师·好》中,因班主任苗老师严格的管理要求,其班级学生采取了一种“报复式的行为”——将老师的自行车后轮挡板摘除使老师出丑。《全城高考》中教师范义本与学生秦鹏之间的“斗争”更是以篮球比赛这种方式更为直观地展示出来。

但这种“斗争”与“误解”,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师生关系的内在核心仍旧是一种相互的关怀与帮助。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老师·好》中苗老师的严格要求、《全城高考》中教师范义本的严厉,本质上还是希望学生能在高考中获得优异的成绩,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学生在青春成长过程中感受到老师的关怀进而体认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也会以某种方式对老师进行一种报答。
《老师·好》中的姚婷婷因在第一次文艺比赛中没能获得第一名而深感自责,第二次她加倍努力和同学一起以第一名的成绩来报答老师。浓厚的师生情谊充斥在与高考有关的青春片中——教师心系学生协助学生成长,学生知恩图报以优异成绩回报教师。
结语
与高考有关的国产青春片根据影片自身的定位与创作构思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出上述三种内容表述,“时代伤痕与人生选择”、“青春别离与成长困惑”、“高考景观与师生情谊”虽然在不同时代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但高考备考过程的教师形象、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自我与父母的矛盾冲突、稚嫩的爱情萌芽已成为70至00后人群的共同生命印记。
激扬青春,难忘高考。高考与青春相伴,是青春个体成长过程中难以忘记的事件。国产青春片中对高考的展现是一次对于校园生活的回溯,唤醒了成人对于青春时光的美好记忆。
原文连接